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,分析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需要结合语境、修辞手法、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等多维度展开。以下是具体分析方法和技巧:

一、明确分析方向: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

1. 表层含义

即词语的字面意义或基本义,需通过上下文直接推断。例如“柔和而温暖”的字面义是光线温和、不刺眼(如网页21案例中的灯光描写)。

  • 方法:替换法、近义词辨析、句子成分分析(如主谓宾结构)。
  • 2. 深层含义

    包括比喻义、象征义、双关义、情感倾向等,需结合语境和文本主题挖掘。例如《离太阳最近的树》中“太阳”象征生命希望,“树”象征顽强生命力(网页46)。

  • 常见类型
  • 比喻/象征:如“刀法”比喻教育方式(网页11);
  • 双关/反语:如“杰作”反讽刽子手的暴行(网页28);
  • 情感色彩:褒贬转换(如“固执”在《远去的乡村》中表执着而非贬义)。
  • 二、分析步骤与技巧

    1. 定位语境,关注上下文

  • 就近原则:指代词(如“这”“其”)需在前后句找对应内容(如网页11中的“这一点”指代前文的媒体炒作现象)。
  • 分层归纳:梳理段落逻辑,明确词语在文中的功能(总领、过渡、总结等)。例如“固执”在《远去的乡村》中呼应父亲对土地的坚守(网页21)。
  • 2. 分析修辞与表现手法

  • 比喻/拟人:如“豆荚炸裂”象征丰收的喜悦(网页21),需还原本体与喻体的关联。
  • 反讽/夸张:如“热门话题”暗含对媒体浮躁的批判(网页11)。
  • 反复/排比:如“也许是一处豪宅……也许是一枚”强调孝心的平等性(网页21)。
  • 3. 联系主题与作者意图

  • 情感倾向:如“短暂而愉快”既写旅行时间短,又暗示对纯真时代的怀念(网页1)。
  • 时代背景:如《孝心无价》中“卖血”反映特定年代的教育困境(网页21)。
  • 4. 结合文体特征

  • 议论文:关注论点相关词(如“本质”“必然”)。
  • 散文/小说:注意描写性词语的意象功能(如“吊灯”烘托书屋氛围)。
  • 三、高频考点与答题模板

    1. 高频题型

  • 词语的指代义(如“其”“这一点”);
  • 语境中的临时义(如“刀法”比喻教育方法);
  • 修辞义(如“辟辟啪啪”拟声词强化丰收喜悦)。
  • 2. 答题模板

    > 公式:表层义(字面解释) + 深层义(修辞/象征/情感) + 作用(结构、主题、情感)。

    示例

  • 《心中有间小木屋》中“柔和而温暖”:
  • 表层:灯光色调柔和;
  • 深层:营造静谧温馨的氛围,象征书屋的文化情怀;
  • 作用:为后文书屋变商业化作铺垫,表达惋惜。
  • 四、易错点与规避策略

    1. 脱离语境,孤立解读

  • 错误:仅解释字面义,忽略上下文关联。
  • 对策:结合段落主旨和作者态度分析。
  • 2. 混淆修辞类型

  • 错误:将“象征”误判为“比喻”。
  • 对策:明确象征需贯穿全文,比喻仅限局部。
  • 3. 忽略情感色彩

  • 错误:未辨析褒贬转换(如“固执”含褒义)。
  • 对策:结合作者用词倾向(如反语、反讽)。
  • 五、实战演练与积累建议

    1. 专项训练:选择历年真题(如《孝心无价》《远去的乡村》),分析高频词。

    2. 积累术语:熟记比喻、象征、双关等手法的作用(如网页28的修辞功能表)。

   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如何分析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

    3. 主题归类:整理“乡土情怀”“文化坚守”等主题的常见象征词(如“泥土”“灯塔”)。

    通过以上方法,考生可系统提升对关键词语深层含义的敏感度,精准捕捉文本的言外之意,从而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高效得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