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,分析典故的修辞作用需要结合典故的引用方式、语境关联及表达意图,具体可从以下角度切入:

一、分析典故修辞作用的四大维度

1. 含蓄委婉,深化主题

典故通过借用历史人物、神话传说或经典语句,避免直白表达,使情感或观点更隐晦而深刻。例如:

  • 辛弃疾《破阵子》中“燕雀岂知鸿鹄”,借陈涉的典故暗示范南伯的远大志向,既委婉又强化了对其才能的肯定。
  • 刘禹锡《酬乐天咏老见示》用“桑榆”比喻晚年,以晚霞象征积极心态,含蓄表达对人生的豁达。
  • 2. 丰富内涵,增强文化底蕴

    典故能通过历史纵深感,使语言更典雅,内容更充实。例如:

  • 纳兰性德《秣陵》中“乌衣巷”“玉树后庭花”暗含六朝兴衰,借古喻今,强化了亡国之痛的厚重感。
  • 杜甫诗中的“孔父”“王粲”典故,既深化了个人漂泊的哀叹,也融入儒家家国情怀。
  • 3. 增强说服力与权威性

    通过引用经典或历史事实,使论点更具可信度。例如:

  • 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以“病树”自喻,借自然规律暗含哲理,增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态度的说服力。
  • 辛弃疾词中“貂蝉元出兜鍪”借周盘龙故事,暗示功名需从基层积累,逻辑严密。
  • 4. 精炼语言,避免赘述

    典故能以简驭繁,用少量文字传递多层含义。例如:

  • 《论语》中的“牛刀”被反用,仅两字即传达“大材小用亦可试手”的鼓励,语言凝练。
  • “桑榆晚”三字浓缩了晚年时光的意象,替代冗长的解释。
  • 二、答题步骤与示例

    1. 明确典故内容

    指出典故来源(人物、事件、文献),并简要解释其原意。

    示例

    > “莫道桑榆晚”化用《淮南子》“日西垂景在树端,谓之桑榆”,原指日落时分,诗中比喻晚年。

    2. 联系语境,分析作用

    结合上下文,说明典故如何服务于文本的情感、主题或人物塑造。

    示例

   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如何分析典故的修辞作用

    > 刘禹锡以“桑榆”暗喻自身年老,但“为霞尚满天”借晚霞的绚烂,将暮年转化为积极进取的象征,突破传统悲秋主题,突出乐观精神。

    3. 总结修辞效果

    从语言风格、情感表达、主题深化等角度总结作用。

    示例

    > 辛弃疾“赤壁矶头千古浪”化用苏轼词,既以壮阔之景烘托豪情,又以历史厚重感暗示对英雄功业的向往,语言雄浑且意境深远。

    三、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

    1. 避免脱离文本空谈:需紧扣原文语境,不可仅复述典故原意。

    2. 区分“用典”与“一般引用”:典故需有历史或文化特指性,如“鸿鹄”特指陈涉,而非普通鸟类。

    3. 关注双关与反用:如《破阵子》中“牛刀”反用《论语》,需结合语境分析其创新性。

    四、真题演练(参考示例)

    题目:分析《秣陵》中“乌衣巷”“玉树”的典故作用。

    答案

    1. 典故内容:“乌衣巷”指东晋王谢贵族居所,象征繁华;“玉树”指南朝陈后主《玉树后庭花》,代指亡国之音。

    2. 作用分析:通过“乌衣少”“玉树空”的对比,暗示六朝盛景凋零,抒发现实中人事萧瑟的感慨,历史与现实交织,强化了亡国之痛的深刻性。

    3. 修辞效果:以典故的含蓄性避免直白,语言典雅且内涵丰富,增强诗歌的历史纵深感。

    通过以上方法,考生可系统分析典故的修辞作用,结合文本具体内容,兼顾形式与情感,提升答题的准确性与深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