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,分析典故的修辞作用需要结合典故的引用方式、语境关联及表达意图,具体可从以下角度切入:
一、分析典故修辞作用的四大维度
1. 含蓄委婉,深化主题
典故通过借用历史人物、神话传说或经典语句,避免直白表达,使情感或观点更隐晦而深刻。例如:
2. 丰富内涵,增强文化底蕴
典故能通过历史纵深感,使语言更典雅,内容更充实。例如:
3. 增强说服力与权威性
通过引用经典或历史事实,使论点更具可信度。例如:
4. 精炼语言,避免赘述
典故能以简驭繁,用少量文字传递多层含义。例如:
二、答题步骤与示例
1. 明确典故内容
指出典故来源(人物、事件、文献),并简要解释其原意。
示例:
> “莫道桑榆晚”化用《淮南子》“日西垂景在树端,谓之桑榆”,原指日落时分,诗中比喻晚年。
2. 联系语境,分析作用
结合上下文,说明典故如何服务于文本的情感、主题或人物塑造。
示例:
> 刘禹锡以“桑榆”暗喻自身年老,但“为霞尚满天”借晚霞的绚烂,将暮年转化为积极进取的象征,突破传统悲秋主题,突出乐观精神。
3. 总结修辞效果
从语言风格、情感表达、主题深化等角度总结作用。
示例:
> 辛弃疾“赤壁矶头千古浪”化用苏轼词,既以壮阔之景烘托豪情,又以历史厚重感暗示对英雄功业的向往,语言雄浑且意境深远。
三、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
1. 避免脱离文本空谈:需紧扣原文语境,不可仅复述典故原意。
2. 区分“用典”与“一般引用”:典故需有历史或文化特指性,如“鸿鹄”特指陈涉,而非普通鸟类。
3. 关注双关与反用:如《破阵子》中“牛刀”反用《论语》,需结合语境分析其创新性。
四、真题演练(参考示例)
题目:分析《秣陵》中“乌衣巷”“玉树”的典故作用。
答案:
1. 典故内容:“乌衣巷”指东晋王谢贵族居所,象征繁华;“玉树”指南朝陈后主《玉树后庭花》,代指亡国之音。
2. 作用分析:通过“乌衣少”“玉树空”的对比,暗示六朝盛景凋零,抒发现实中人事萧瑟的感慨,历史与现实交织,强化了亡国之痛的深刻性。
3. 修辞效果:以典故的含蓄性避免直白,语言典雅且内涵丰富,增强诗歌的历史纵深感。
通过以上方法,考生可系统分析典故的修辞作用,结合文本具体内容,兼顾形式与情感,提升答题的准确性与深度。
推荐文章
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技能是什么
2025-02-24如何通过实习了解调剂专业
2024-12-10公安专业的安全防范知识包括哪些
2024-11-12高考体检中常见的误区有哪些
2025-01-29心理学专业适合哪些性格的人
2025-02-10什么是跨专业考研,适合哪些学生
2024-11-12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
2024-11-17全球化背景下,高考外语类专业是否仍是就业保障
2025-03-16调剂后专业学习的适应策略
2024-11-25高考志愿填报中零填报的影响
2024-12-29